有位朋友曾经提过一个问题,如果看十年,拿十只股票,你会拿哪几只。腾讯是没有迟疑给出的答案,剩下两只当时没有仔细想,草草给了答案,后来细想,有一只我应该会给维他奶。
为什么会选维他奶呢?回想我去超市,从货架上拿得最多的饮料,一个是可口可乐,一个是维他奶的柠檬茶。我一位朋友,经常一打一打地把柠檬茶搬回家,她曾经也喜欢可口可乐,后来不喜欢了,因为“unhealthy”。
投资有时还是简单点好,从自己熟悉的出发,比如腾讯,几乎没一天能离开它,而维他奶,又基本上是我每天喝的饮料。
这世界上最传奇的公司大概要数可口可乐,就那一个棕色饮料,卖了100多年,还卖到了全世界。
饮料公司的星辰大海,离不开一个具有普遍吸引力的产品。
关于可口可乐,巴菲特曾经如此解说:其他饮料,如橙汁、汽水等等,如果重复饮用,会让人对其味道生发麻木感,味觉记忆往往令人对其产生某种“厌恶”。但是,可口可乐没有味觉积累——这意味着在一天里,即使你多次喝可口可乐,而每一次的味道都是一样的好。
除了味觉记忆,许多研究指出可口可乐的广告营销利用了巴浦洛夫的实验,使消费者觉得太热的时候联想到它的凉爽效应。我们注意可口可乐的广告,基本上都会伴随“嘭”的开盖声,这就是在把消费者训练成巴浦洛夫的小狗。而可口可乐的1%神秘配方宣传也加强了巴浦洛夫效应。
回到维他奶上,味觉积累不好界定,但维他奶的产品绝对也是有其独特之处。柠檬茶这块,网上有句话叫“维他柠檬茶,爽过吸大麻”,你就知道它让人上瘾程度了。另一主打产品豆奶,维他奶是开发豆奶的鼻祖,我想接触过它产品的消费者基本上会把维他奶与豆奶划等号。
满货架的饮料产品,就我个人以及我调查的身边人而言,大家一致认为维他奶的产品是最独特的,完全找不到对标物,康师傅的饮料基本上与统一对标,即使可口可乐,也会有百事可乐对标。当我让朋友给我带瓶可乐的时候,对方往往会问一句:可口还是百事。而当我说柠檬茶的时候,对方绝对不会再有一问。你去淘宝上搜柠檬茶,篇幅基本上都被维他奶占据。这是比较神奇的。维他奶的豆奶这块,达利,作为食品饮料界的腾讯,今年推出了豆本豆,算是一个对标吧,但目前仍不影响维他奶豆奶产品的独特性。
另外还有一个点是,维他奶的历史虽然不如可口可乐悠久,也算是久远的了,维他奶的豆奶产品在1940年就推出了,柠檬茶1979年推出。畅销77年,并不像冰红茶这类产品出现老化迹象。一个产品既能是几代人的记忆,又能一直保持年轻,这是很厉害的。
所以,就产品的基础而言,维他奶具备可口可乐的潜力。当然,维他奶的巴浦洛夫效应似乎不足。
可口可乐诞生于1886年5月的亚特兰大市,由兼具医生由兼具医生和药剂师头衔的彭伯顿发明,那个时候的美国就像我们90年代的中国,满是骗子,到处都有商人把“秘方药”骗售给消费者。
可口可乐也不例外。在可口可乐面世的前一个月,当时的《纽约论坛报》的记者发表了一篇评论,指出最后一批进入这个行业的大概只有2%的人赚了一点小钱。这位记者万万没想到,可口可乐有着如此广阔的前景,日后会是帝国一般的存在。它的版图不仅走出了亚特兰大市,还扩张到了美国每一个角落,并且扩张到了全世界。
就维他奶而言,国际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口可乐走向全球有二战的契机,食品饮料切入其他市场时,会面临口味跨区域上的挑战。可口可乐的幸运是,美国士兵帮它打开了新市场。想想,当一大群美国士兵喝着可口可乐时,好奇心,神秘配方,群体认同效应,都会促使国外消费者尝试。
维他奶也有国际化的尝试,不过也仅在澳洲、新西兰、新加坡,16年扩张到了菲律宾,原来还有北美市场,2016年公司出售了北美业务若干资产。
在中国大陆市场的版图扩张上,维他奶诞生于香港,早期因为历史原因,并不能像可口可乐迅速走出亚特兰大一样扩张到中国大陆。当然,算上这个因素,维他奶的扩张也是非常非常慢的。
维他奶1994年在香港上市,1994年位于中国深圳的厂房才正式投产,1998年上海厂房投产,2011年佛山厂房投产,2016年武汉厂房投产。与其他公司不同,维他奶进入一个市场,往往是先从其他地区调货,发现不错,再工厂跟进。这让它的扩张与康师傅、统一比起来,慢多了。
这与公司的管理风格有关,维他奶的创始人罗桂祥,他还有两兄弟,分别创建了大家乐,大快活,这三家的经营风格都比较一致:扩张稳健,不冒进,现金流好,分红比例高。
到2006财年,维他奶在中国的收入仅1.71亿,占营收比重不到7%。虽然之后推动公司业绩增长主要是中国市场,但直到2016财年,中国地区的营收才超过港澳。对比中国市场与港澳市场的潜在消费者人数,会觉得不可思议。
所以可以看出,至少在中国市场的版图上,公司还有一大块市场可以啃。在广东大部分城市,维他奶产品几乎啃遍了各个渠道,消费者几乎可随处可以买到维他奶的产品。这是公司稳健务实的体现,如果这种渠道啃透的做法复制到了其他地区,维他奶未来在中国的版图可期。
维他奶的财务数据,一个词形容:稳健。
业绩的稳健不用多说,现金流更重要,拉开维他奶的现金流量,非常漂亮。
近10年来,净利润持续增长,而且是真实利润,可以看到,经营性现金净额常年大幅大于净利润。投资活动相当克制,每年剩下的现金基本都派息给股东,2010年前的分红率都在90%左右,这应该也是少有的了。2010年之后加大了对大陆市场的投资,派息率也基本维持在55%上下。
近10年的资产负债率在40%到50%之间,并且有息负债非常的少,主要是经营性负债。过去10年没有配股融资。
这样的财务基本面绝对是漂亮得不要不要的。
说一个负面的财务数据,2017年财年(截止2017年3月31日)的营收下滑了2.63%,虽然利润仍然增长了15.58%,但营收是利润之母,这是不是意味着公司业绩拐点要来临了呢?
仔细看下,16年财年营收下滑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公司出售了北美的资产,北美地区2015年财年有5.75亿营收,16年财年为0。
从公司的毛利率看,16年毛利率大幅上升,远超过过去财年的上升速度,这背后应该是北美地区的毛利并不高,这可能也是公司出售掉北美资产的原因。
另一个因素是中国区的增长速度下滑,2016年财年仅增长10.9%,远逊过去几年的增速。这确实是上让人不舒服的数据,但并不能过分解读,公司扩张中国的速度一直较慢,2011年佛山厂投产的红利差不多吃完,2016年增速下来并不奇怪。2016年武汉厂才投产,武汉产能起来,可以辐射中国的北部、西部和中部,是公司版图扩张的重要一步。
维他奶目前的估值大概32倍PE,不便宜,不过维他奶过去五年都没有便宜过,PE差不多都是这个水平。
不出现极端情况,好公司是很难给你一个低估的价格进的,所以这些公司的投资策略应该是,以合理的估值进入,长期持有,与公司的业绩一起增长。
维他奶的产品独具特色,并且就如公司当年取维他寓意健康一样,公司的产品一直以来给人以健康的正面形象,无论是其豆奶产品,还是柠檬茶,这也符合当下的消费趋势。公司已经经历了两代管理层:罗桂祥和罗友礼,在中国的扩张虽然不快,但一直稳步进行,考虑公司产品目前在中国大陆的渗透率与中国大陆广阔的市场前景,公司未来的中国大陆版图非常可期。
罗友礼目前已经70多岁,或退休,接下来的接班人对公司的发展当然很关键。
在可口可乐星辰大海般的历史中,有三个人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一位是坎德勒,他悄悄地掌控了可口可乐全部股份,最终主导可口可乐的经营,令可口可乐走向了美国的每个角落。第二位是大老板罗伯特.伍德拉夫,他的父亲从坎德勒家族手里收购了可口可乐,1923年他执掌可口可乐,借力二战,将可口可乐发展成为一家大型国际饮料企业。第三位是罗伯特.戈伊苏埃塔。1981年他接过了权杖,到1997年,可口可乐的市值从43亿美元增长到了1470亿美元。巴菲特也是这个时期买入可口可乐股票的。
一个不错的产品,一个不错的品牌,一份稳健的财务基础,如果能再配上开挂的管理层,那未来是更可期的。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