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前三季度四家上市保险公司总营收1.59万亿元,同比增加18.9%,归母净利1184.04亿元,同比增加28.2%。营收和利润增长归因于:收入端,四家险企前三季度累计保费收入1.25万亿元,同比增加22.3%;投资端,股债双回暖叠加投资资产规模小幅上升推动投资收益增长。
该行指出,评估利率转正推动利润释放,业务转型聚焦保障,期缴上升助推价值提升,上市险企四季度利润有望持续增长。继续看好保险板块四季度行情,建议积极配置保险板块。
一、上市险企业绩亮眼,保费收入+投资收益驱动业务
前三季度行业业绩高增,人寿净利爆发式增长,平安营收净利规模稳居第一。营收方面,新华保险(601336)营收小幅回落1.9%,其余3家上市险企营收保持2成左右增速,其中中国太保(601601)营收同比增长21.5%,中国平安21.4%,中国人寿(601628)20.0%,中国平安营收6630.06亿元稳居行业第一。归母净利方面,行业归母净利同比增速近3成,其中中国人寿归母净利同比大幅增长95.5%,远超市场预期;中国太保23.8%、中国平安16.1%,维持稳定增长态势;新华保险5.3%,业绩转向正增长。中国平安归母净利达752.19亿元,规模稳居第一。
营收方面,三季度四家险企均环比正增长,其中新华保险营收环比增长18.5%,中国太保17.7%,中国人寿12.7%,中国平安0.6%。净利方面,中国人寿归母净利环比大幅增长139.3%,新华保险28.9%,中国平安12.4%,中国太保-2%。归母净高增直接推动EPS提升,三季度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新华保险EPS分别增加0.3、0.14、0.13元/股,中国太保EPS小幅减少0.1元/股。
收入端:保费规模增长
1. 寿险保费高速增长
新华保费降幅继续收窄,3家险企寿险保费高速增长。万能险监管趋严叠加134号文10月正式生效,中小平台险企受影响大于上市险企,结合三季报表现来看,四大上市险企寿险业务受影响小于市场预期。前三季度中国平安寿险保费收入3819.94亿元排名第一,同比增长29.2%;中国太保1549.91亿元,同比增长32.1%,增速最快;中国人寿寿险保费同比增长19.1%;新华保险保费小幅下降3.8%,降幅继续收窄。
2. 产险稳定增长
产险保费稳定增长,增速表现较好。前三季度平安产险保费收入1575.07亿元,同比提升23.6%,太保产险保费收入783.72亿元,同比提升9.4%。增速方面,平安产险累计保费增速稳定维持在两成以上,太保财险保费累计收入增速持续提升。
非车险业务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平安非车险保费302.85亿元,同比大幅度增长66.4%,太保非车险同比增长16.8%,非车险业务快速增长速快于产险业务总体水平。受商车费改持续深化影响,叠加前期产险保费基数较大,前三季度平安、太保车险保费增速分别为16.1%、7.2%,低于产险业务总体水平。前三季度平安、太保车险占比产险保费分别为77.7%、75.7%,分别较同期下降5%、1.5%,但占比均超7成,短期仍旧是产险保费主要来源,长期看随着非车险保费较快增长,非车险占比有望提升。
投资端:投资收益增幅显著
前三季度险企投资净收益同比增幅显著,其中中国平安同比增速达18.5%,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分别为16.9%、9.5%、7.6%。主要受益于:股债回暖提升险企投资收益率,险企投资规模有所提升。
投资收益率上行,平安总投资收益排名第一。固收类资产为险企投资主要标的,三季度以来债市相对企稳且保持高收益率,利于险企投资创收,同时权益市场投资活跃度有所提升,沪深300震荡上行,股债回暖推动投资业绩。三季报显示险企总投资收益率较二季度有所上升,其中中国平安总投资收益率较中报提升0.5个百分点,至5.4%,新华保险5.2%,中国人寿5.12%。
险企投资资产规模环比小幅度提升。四家险企总投资资产达6.66万亿,较中报期提升2.0%,其中中国人寿投资资产规模2.59万亿元,排名第一,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分别较中报期提升3.6%、4.2%、1.1%。
二、保险回归长期保障,聚焦期交+长期业务
首年期交+续期拉动效应显著,推动价值增长。随着险企逐步深化转型,保险业务聚焦期交业务,前三季度续期保费占比有所提升,其中新华保险续期业务收入占比达67.7%,较同期提升13.2个百分点,占比、占比提升幅度均为四家险企首位。其余3家险企续期占比也均在6成左右,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人寿分别为60.9%、57.8%、54.6%。
1.新华保险(01336)
前三季度首年期交保费占首年保费比重达93.6%,同比提高47.4个百分点,其中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占比达64.9%,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续期保费达609.53亿元,同比提升19.3%,占比总保费达67.7%,较去年同期提升13.2个百分点;公司目前退保率仅为4.7%,较同期减少0.6个百分点。
2.中国人寿(02628)
首年期交保费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同比增长 19.1%;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同比增长
24.3%;续期保费同比增长32.6%。续期业务保持高增,将带动总保费的长期稳定增长。前三季度,首年期交保费占长险首年保费的比重达61.84%,同比提高7.30个百分点。其中,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占比达56.32%,同比提高
2.38个百分点。续期保费占总保费的比重达54.61%,同比提高5.37个百分点。
3.中国平安(02318)
前三季度个人业务首年保费1341.23亿元,同比增长34.4%,其中个人渠道以及电销、互联网渠道保费分别同比增长38.4%,86.6%,银保渠道保费收入虽下滑近3成,但期交占比达60.4%,较去年提升36.2个百分点。续期业务保费2327.53亿元,同比增长28.6%。
4.中国太保(02601)
代理人渠道保费收入高速增长,前三季度保费收入1363.93亿元,同比提升38.1%。其中首年业务收入467.90亿元,同比提升38.8%,首年期交占比达95.9%;续期业务896.03亿元,同比提升37.7%。
总体来看,险企首年期交和续期拉动效应将持续,叠加业务逐渐趋向长期保障,中报显示险企新业务价值率、内含价值较年初有所提升,业务优化转型有望继续推动新业务价值、内含价值稳健增长。
三、长端利率创年内新高,准备金折现率或迎拐点
利率周期上行,第三季度国债收益率创年内新高。2014年以来,我国进入利率下行周期,直至2016年第四季度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逐渐步入上行通道。2017年以来,各期限国债收益率持续上升、屡创年内新高,截止至10月30日,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达到3.9115创年内新高,较年初上行达到81BP。
准备金折现率或迎调整拐点,大型险企利润有望得到释放。根据保监会的规定,保险公司以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为基础来确定折现率假设,即以中债国债十年期到期收益率的750日移动平均为基础,加上流动性溢价确定的折现率。由于自2014年以来,国债收益率长期处于下降趋势,目前750日平均线依旧在下行区间,根据规定,保险公司必须增加风险准备金的提取,从而对险企当期利润造成影响。
然而随着国债收益率持续上升,准备金计提对利润的负面影响正在减弱。在经历了2014年以来的下行震荡之后,2016年第四季度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趋势逐渐加快。同时,750日移动平均的日环比变动当季达到最大降幅,之后逐渐回升,下降幅度显著收窄。
四、2018开门红产品落地,养老保险政策获实质推进
2018年开门红产品落地,前三季度增速有望延续。由于保监会134号文正式实施前的政策缓冲期,10月实施后的影响显著小于预期。2018年开门红产品落地后,有望延续上市险企前三季度保费增长幅度。从目前主推的开门红产品来看,主要是以分红型年金保险为主打产品,能够快速增加保费规模,提升新业务价值。
从保费收入结构来看,首年保费和续期保费是保费收入的两大部分。续期保费决定于前期的期缴保费规模,是保费收入结构中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是总保费增速的重要支撑。上市险企的续期保费占比在54.6%-67.7%区间。受益于前两年新单期缴业务高增长,预计续期保费对总保费收入的支撑作用显著。134号文或影响保费新增,但续期业务以及保险代理队伍产能提升将支撑保费稳定增长,长期看好上市险企内含价值提升推动价值增长。
另外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获实质推进,年内试点有望启动。2017年6月23日国新办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保监会副主席黄洪介绍了加快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情况。监管初步框架、税延型养老保险产品的示范条款等配套制度及机制已经成型,政策出台后可以尽快推进实施。2017年7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59号),明确了加大财税等政策扶持,提出“2017年年底前启动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
由于投保人在税前列支保费,领取保险金时缴纳税款,预计将推动商业化养老保险的持续稳定增长。《若干意见》指出,至2020年要建立全面的商业养老保险体系,发展满足个人家庭需求和财富管理需求的多样化商业养老保险。随着政策实质推动,以及年内试点有望启动,政策预期逐步增强。税延型养老保险产品有望开启千亿级市场。目前我国纳税人口3000
万,按照四成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每月抵扣保费1000 元测算,每年增量保费预计将在 1200
亿元左右。长期看,政策一旦落地将会持续提升上市险企保费收入规模和业务价值。
风险提示:市场行情波动超出预期;业务转型不及预期;国债收益率大幅回落。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