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聚焦医改

东莞双向转诊遇“向下转诊难”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荣荣

  首诊在社区,但很多市民在就医时往往更青睐大医院。政协委员袁明杰、杨小红等提出,这导致了东莞全市各医院的分级和分工逐渐模糊,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东莞市卫计局日前回应表示,东莞将完善双向转诊的业务技术标准和流程,同时加速公立医院改革,引导医疗机构由被动转诊变为主动转诊,真正实现双向转诊,让市民“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

  政协委员袁明杰、杨小红在《关于落实我市双向转诊工作的建议》中提出,目前东莞在实施双向转诊中遇到瓶颈,其中“向下转诊难”现象比较突出。大型医院资源过度利用。本应集中治疗疑难重病的三级医院和综合医院,其大部分资源和精力却被常见病、小病所占用。

  此外,东莞目前采用总额预付的方式结算参保人住院基本医疗费用。在资源分配上,医保基金每年有40%以上的资源集中在大型综合医院上,相对而言基层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占的比例却很少。

  委员建议,东莞应将全市公立医院、民营医院都将纳入分级分工管理之中,最重要的是完善双向转诊制度,真正使三级医院承担起诊治疑难杂症的功能,一二级医疗机构真正履行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任务。

  提案建议,相关部门需要在政策上明确规定哪些情况必须严格执行社区首诊,明确规定哪些情况下上级医院必须将康复期患者转回下级医院或社卫中心,从政策上对双向转诊进行约束。

  比如,加大不同等级医院之间的医疗服务价格差距,加上医保政策,规定首次就诊应选择社区医院或一、二级医院,否则自付比例会加大;当医生认为应该转诊时不予以配合的自付比例也应加大,通过价格的杠杆作用予以分流和调节。或者实行不同的自付比例,引导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常见病和多发病,疑难危重的转往大医院。

  东莞市卫计局日前对该提案做出了回应。卫计局表示,虽然相关部门已经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些措施,如加大“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限价”等,以引导患者“回社区康复”。但大医院专家多、设备先进,仍然是人们就医的首选。患者担心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医疗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不愿转诊回社区康复,导致下转的转诊率偏低。

  卫计局透露,目前全国没有统一规范的双向转诊标准和流程,虽然规定了具体的上转下转标准,但实际临床很难把握,病人在医院治疗后是否需要转诊,是医院医生说了算,可操作性不强。因此,东莞将完善双向转诊的业务技术标准和流程,引导医疗机构由被动转诊变为主动转诊。

  据介绍,东莞市还将加速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健全长效补偿机制,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促进双向转诊真正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