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8月8日有着很多大事件发生,1995年8月8日京津塘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04年8月8日夏利品牌第100万辆汽车下线等不胜枚举。而2016年的8月8日,也将成为一个载入车坛史册的日子——上汽通用别克品牌最后一辆凯越下线。
身为合资紧凑型车市场的常青树,叱咤车坛十三载的凯越历经了中国车市的风云巨变,被消费者称为“新三样”的它也取得总销量268万辆的成绩。作为一款堪称经典的车型,其为上汽通用带来了可观的销量,那么凯越停产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停产后是否有继任车型填补空位?对于别克品牌而言,凯越停产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带着对凯越退出历史舞台的一丝不舍,让我们一起聊一聊。
● 扒一扒凯越的前世今生
“四个国际化”主体思想下诞生的“联合国车”
时间回到2002年,通用汽车入主破产的韩国大宇后,带来了“先进的四化国际合作理念”,即开发全球化、制造全球化、品牌全球化、营销服务全球化的主导思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代号为J200的大宇全新紧凑型三厢车Lacetti诞生了。
大宇Lacetti的开发可谓整合了全球汽车制造业的优势资源,其造型设计来自意大利宾尼法利纳、车身结构设计为大宇韩国设计中心、前悬架来自欧宝威达、后悬架由英国莲花设计并调校、1.6L/1.8L E-Tec II发动机由澳大利亚霍顿提供,因此这款车被称为“世界车”或“联合国车”并不为过。由于Lacetti在通用大宇韩国仁川工厂组装,并且车身结构由大宇开发,使得这款车具备了浓厚的韩系背景,而大宇Lacetti就是别克凯越的原型车。
姓“别克”名“凯越”,三厢版+两款衍生车型(两厢版+旅行版)+两次大改款使其扎根中国
2003年4月19日,大宇Lacetti由当时的上海通用引入国产,并为其赋予了别克的品牌身份,最终定名为凯越(Excelle)。随后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推出了两款全新衍生车型——凯越HRV和凯越旅行车,不过由于当时的市场环境所致,两厢车和旅行车并不吃香,因此这两款车在市场表现上并不能与凯越三厢版相提并论。
2008年,凯越迎来了中期大改款,其外观换装了别克家族化的直瀑式前格栅和全新造型的前后灯组,动力仅保留有1.6L发动机。随后在2013年的最后一次较大的改款中,凯越取消了老旧的1.6L发动机+4AT的动力组合,由油耗更低的1.5L发动机与6速手自一体变速箱所取代。
上市13年累计销量268万辆,合资紧凑型车市场“新三样”
销量是检验一款车成功与否的最好指标,凯越则在销量方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巅峰。在2003年正式推向市场后,凭借别克的品牌影响力以及当时出色的产品竞争力,凯越迅速打开了市场,并在销量方面持续走高,消费者也将凯越与伊兰特、福美来三款车型并称为“新三样”。
随着后续中期大改款以及换装全新动力车型的推出,这款在市场中打拼多年的“老将”再次迎来了新的活力。其中在2013年达到了中期改款后的销量高峰,年销量达到了29.62万辆,在中汽协公布的2013年轿车销量排行中位居第三,与福克斯和朗逸等新生代车型并驾齐驱。并且从2016年1-6月的销量来看,凯越依然保持了月均13309辆的销量,可谓销量长青。而这样一款在市场中依然可为上汽通用带来可观销量的“绩优股”为何“急流勇退”,这成为了很多人的疑问。
● 凯越的停产原因是什么?
技术略显老旧/产品力不及当年
时过境迁,诞生于2002年的凯越虽然在销量方面能够保持相对可观的数量,但相比行业整体的发展,其技术水平已略显老态。在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和双离合变速箱逐渐成为“标配”的今天,凯越配备的1.5L自然吸气发动机和6速手自一体变速箱油耗高、换挡延迟等不足渐渐突显出来,这在我们的用户口碑评价也有所体现。
『点击查看凯越车主口碑』
市场环境变迁/品牌定位向上
此外编辑认为,对于上汽通用别克品牌,其早已过了为销量论成败的发展阶段,从自身的品牌发展和定位来看,别克力图与同门的雪佛兰形成差异,并向相对高端的方向发展。而定价在8-10万元区间的凯越不仅与雪佛兰部分车型形成了“自相残杀”的局面,对别克品牌也产生了一定的拉低作用。与此同时,外部消费环境、市场格局以及消费群体等等方面均与13年前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自身和外部因素促成了凯越的停产。
● 消费者眼中的凯越:值得怀念,更期待“老朋友”归来
就像那英的一首《相见不如怀念》,与其榨干凯越的最后一点残值,在市场大潮中刷存在感,不如在合适的时刻以停产的方式留下美好怀念在人间。对于这位在车市中奋战了13年的“老兵”,网友们也在此前凯越停产文章近1500条的评论中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其中大多数消费者表示对凯越整体质量认可以及停产的惋惜。
『点击此处可进行投票』
虽然凯越用13年的时间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不过在我们的投票调查中显示,认为凯越“廉颇老矣”的消费者占据了上风,面对众多的新生代竞争对手,客观理性的消费者给出这样的投票结果也在情理之中。此外,面对凯越的停产,更多的消费者也希望“凯越”能够后继有人。
● 别克品牌入门车型谁来接任?
据悉,上汽通用并没有推出现款凯越继任车型的计划,不过从目前别克的产品布局来看,经过了两代车型的积累,在产品竞争力上得到了全面提升的英朗将承担起别克品牌入门车型的重任,并且英朗和凯越同属于Excelle系列,也可看做为凯越的升级车型。从产能方面来看,凯越停产后空闲出的产能将转移给其他车型,包括君越等。
不过编辑认为,虽然与现款凯越定位相同的“新一代凯越”不会推出,但凭借在市场中多年的积累,“凯越”两个字已成为了具有一定号召力的金字招牌,编辑猜测,不排除上汽通用未来会在一款新车型中再次启用凯越为车型命名。
● 凯越的市场空缺谁来填补?
『科沃兹;英朗』
『桑塔纳;捷达』
从销量来看,凯越在2016年1-6月共售出79854辆,以此来保守推算,凯越若继续生产其在2016年的销量至少会在16万辆左右,而停产后则意味着别克将16万辆的市场拱手相让,那么能够填补凯越市场空缺的车型编辑认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同门兄弟品牌雪佛兰,其将推出的全新紧凑型入门轿车科沃兹将是凯越停产的最大受益者,俗话说肉烂在一锅里,我想这也许是上汽通用最想看到的结果;其次,别克停产凯越也可看做是官方促进消费升级的一种做法,相信会有部分凯越的潜在用户会在停产后转而购买英朗车型;
最后,我想是上汽通用最不想看到的结果,那就是凯越停产所出现的市场空缺既没被雪佛兰科沃兹接盘,也没让英朗尝到甜头,而是让诸如捷达、桑塔纳等一众竞争对手蚕食,至于凯越停产后的市场情况会是以上编辑分析的哪一种,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凯越的离开,意味着什么?
壮士断腕——别克主动放弃8-10万元紧凑型车市场
在上文中曾提到,凯越在2016年1-6月依然保持了13000余辆的月均销量,可见凯越的停产并不是以往因市场表现不佳而出现的“下架”。而对于上汽通用来讲,这也是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既得利益,最直接的后果便是每月万余辆的销量损失,并且宣示着别克品牌在8-10万元的紧凑型车市场的自愿出局。
有失有得——放弃低价位产品,换取品牌价值提升
看似上汽通用在凯越停产后会将带来一定的销量损失,不过这背后似乎有着更大的一盘棋。编辑认为,今天的凯越停产与当年别克赛欧改弦更张为雪佛兰赛欧有着异曲同工的用意,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上汽通用对别克品牌的定位。
『凯越;英朗』
在上汽通用的品牌定位上,雪佛兰主打中低端市场,而定位在雪佛兰之上的别克则无需自降身价在10万元以下的市场搏杀,因此提高品牌准入门槛是提升自身品牌价值的最佳做法。在凯越停产后,别克的入门级则由英朗来担任,那么别克车型的售价门槛也由凯越的8.69万元提升至英朗的10.99万元,购买别克车型的准入门槛无疑增加了两万余元。可以说,凯越的停产使别克走出了“薄利多销”的局面,并进一步降低了低价车对品牌价值的稀释,品牌溢价能力的提升或意味着更高的单车利润,凯越停产看似销量的损失,而“停产”背后的利益博弈显而易见。
● 目前凯越还能否买到?未来零配件供应是否受影响?
车源紧张/现金优惠20000元左右
别克凯越 五地行情
车型优惠现车情况
北京七五折仅有部分现车,需在店内做延保
上海--部分店停售
成都手动挡车型优惠2万/自动挡车型优惠2.1万经典型现车充足,手动尊享型现车较少,自动尊享型无现车
郑州全款购车优惠2万/按揭可赠送礼品尊享型无现车,经典型现车充足
合肥2万全系现车充足
对于想要抄底购车的消费者来讲,目前的凯越车型市场行情较为复杂。从此前我们通过汽车之家购车管家了解到的“五地”行情来看,凯越在上海地区已处于停售的状态,北京地区现车也较为紧张,各地经销商基本处于卖一辆少一辆的清库存状态。优惠情况上,各地均存在20000元左右的现金让利,此时购车性价比优势较为突出,有意的朋友要尽快出手了。
别克官方客服:凯越停产后的售后服务/零配件供应不受影响
针对消费者以及凯越车主较为担心的售后服务问题,我们从别克官方客户服务热线400-820-2020了解到,凯越停产后的售后服务、零配件供应将不受影响,别克将会对凯越车型提供一如既往的服务。
全文总结:
对于上汽通用别克品牌来讲,凯越的停产意味着对8-10万元紧凑型车市场的放弃,每月平均13000余辆的销量减少是最直接的损失。不过这也是别克品牌向上的一种做法,忍痛割爱,停产目前还在盈利的低端车型,短期来看是销量的损失,但从别克的品牌定位以及长远的发展来看,这是必然也是必须的做法,整体品牌价值的提升对提高品牌溢价能力将产生帮助。未来中低端市场将由雪佛兰品牌负责,而这也使我们看到了上汽通用的品牌分工与定位。
凯越,13年的生产周期可以说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她经历了中国车市最具变革的时期,她也圆了众多国内消费者的汽车梦,而最终定格在268万辆的销量数字也证明了其存在的价值。“传奇”剧终,“再见,是为了更好的遇见”,未来的中国车市能否再遇“凯越”,让我们共同期待。(文/汽车之家 高帅鹏
)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